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在2025年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竟出现500亿元的负增长,创下了20年来的首次。这一突如其来的数据不仅震惊了市场,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正遭遇企业和家庭借贷意愿的双双萎缩,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投资信心严重不足等多重困境。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500亿元,这一现象自1999年12月以来尚属首次。市场原本对贷款增长持乐观态度,《华尔街日报》曾预测增幅为2,700亿元,路透社的预期则更高,甚至达3,000亿元,实际情况与这些预期相差了3,200亿至3,500亿元之多。

更令人震惊的是,6月的新增贷款高达2.24万亿元,7月却骤然转为净减少500亿元,显示借款人更倾向于提前还款而非新增借贷。此外,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7月也大幅回落至1.16万亿元,较6月的4.2万亿元急剧下滑。尽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略高于市场预期的8.4%,但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债推动,而非私人部门信贷需求的复苏。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的教授孙国祥指出,7月的贷款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意愿显著下降。他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是家庭贷款减少的主要因素。路透社的报道也强调,居民贷款的减少尤为明显,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仍在持续。企业贷款需求同样疲软,显示出整体经济信心的低迷。

国际金融机构高盛和标普的分析显示,中国在2024年将面临高达93万亿元人民币的住房库存,远超2023年的房地产销售总额(9万亿元人民币),库存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此外,2023年新开工量较2019年峰值下降58%,2024年前八个月同比下降23%,进一步证实了房地产市场的深度低迷。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企业的借贷需求也受到抑制。孙国祥分析称,出口放缓、地缘政治压力和中美贸易争端共同打击了企业信心。根据惠誉评级的报告,2025年受贸易战和房地产下行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24年的5.0%降至4.2%,而出口的疲软将进一步带来更多逆风。企业的避险心态上升,投资意愿下降,导致商业贷款需求不足。

路透社的分析认为,当前贷款下降的背景与中美关税争端加剧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孙国祥还指出,虽然7月的信贷投放通常会因6月季度冲刺而放缓,但此次的降幅“远超预期”,反映出“结构性问题加剧”。他认为,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风险管控的压力使得银行即使在政策引导下也不愿轻易放贷。

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王国臣对当前形势的评估较为悲观。他表示,贷款下降反映出多层面的问题,包括企业投资意愿不高导致的商业贷款需求不足,民众购房意愿低迷使得房地产贷款难以投放等。他用“死掉了”来形容当前经济状况,警告称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正趋于停滞。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专家们的判断普遍谨慎。孙国祥强调,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放缓或将成为常态,影响宏观流动性管理与金融稳定。王国臣则指出,许多研究机构已经在探讨中国经济崩溃后全球应对的策略,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他表示,中国或许将面临比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更严峻的挑战,甚至不排除出现“苏联模式”的崩溃。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