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由国企和央企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竟频频流标。据初步统计,仅在第一季度,12家知名企业联合发布的招标公告中,超过700个项目无人投标,其中近一半项目已连续三次挂标,却依旧没有承建方愿意接手。
江苏的一位承建商董事会成员透露,公司的工程款被中铁拖欠高达11亿元,且长达数年都未能追回。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施工方和网民表示,面对国企和央企的项目,几乎“无人敢接”。原因在于,承建方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常常难以收回,甚至出现招标方突然清算、停业的情况。
一位博主感慨道:“2025年了,连中建和中铁的工程都没人敢接,原因在于这些项目往往要求承建方垫资、交保证金,并且随时可能面临被扣款的风险。”他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工程完成后,结算过程可能拖延数年,而利润丰厚的好项目则通常被内部消化,外部招标的项目多是那些既不赚钱又费力的。
另一位博主举例,某国企的百亿级大项目已经不再是“香饽饽”。长吉高速公路安化段的招标因冷淡而三次流标,业内甚至戏称:“施工一年,审计五年,追款十年。”更有一项总额3.2亿元的高速公路改造项目,自去年以来已挂标五次,依然无人接盘。博主总结称:“国企和央企的信誉已经崩塌。”
施工方们总结出所谓的“三条铁律”:不接垫资超过30%的工程;不接垫资超过半年的项目;不接现金流完全被压死的合同。一名在马来西亚旅居的房地产承建商刘丹(化名)表示,表面上这些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工程看似“肥肉”,但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宁愿选择墙面修补、室内装修等“小单”,也不愿冒险承接央企项目。
“我曾在云南接过一个几十亿的大项目,但去年那家国企突然清盘,几亿元的垫资全打了水漂。”刘丹无奈道,他的合伙人不断追讨欠款,而他无处可讨,只能暂时躲到国外。
在施工群中,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工程未开工便需交保证金,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追加垫资,资金被彻底套牢;一个十亿的项目经过层层转包,最终落到手里只剩几百万。更有施工方抱怨,“我姑父接中铁的活儿十年,到现在还没结算完。”
江苏一家大型建筑商的董事会成员祝先生提到,他和妹夫的公司六年前做中铁项目,垫资11亿元至今仍未追回。他表示:“找记者没人敢写,打官司法院也迟迟不开庭,开发商说没钱,就这样拖着,这已成行业常态。”
浙江的包工头姚先生回忆,2020年他接手一个高速公路分段项目,合同额为5000万元,却被要求交500多万元保证金,各类管理费也被扣除。“干了一年,到现在一分钱没结算。大家都怕了。”
刘丹指出,央企中标后,往往将利润丰厚的部分留给自家子公司,剩余部分则层层转包,最终基层施工队真正接手时,合同额已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而风险则完全压在最底层。
专家分析认为,国企真正回款稳定、利润可观的项目往往不会对外招标,而那些资金占用大、利润薄、风险高的项目才会流向市场。刘丹进一步指出,央企与国企项目大量流标,反映出这些企业的诚信危机日益严重:“央企强势,民企几乎没有谈判余地;合同责任主体不清,加上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资金不到位,回款更不确定。”
中共官媒曾报道,建筑业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持续恶化,甚至央企也无力支付下游供应商,形成“上游倒一个、下游停一片”的连锁效应。某房地产商在“保交楼”之后仍欠款21亿元,反映出潜在的风险。
在广东惠州,一名国企承包商也感慨地表示:“我们去年找不到施工方,我亲自跑到贵州去谈,也被拒绝。现在谁还敢接大项目?现金流才是命根子,没钱发工资,企业明天就要倒。”
根据联合资信的数据,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维持增长,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10.6%。在这种背景下,央企凭借低融资成本和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压缩了民营施工企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