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7月,中国经济显现出明显降温的迹象,三大核心经济指标齐齐下滑,且均未达到市场预期。这一趋势反映出国内需求疲软、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极端天气和外部压力的多重冲击。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的零售销售同比仅增长3.7%,远低于市场预期的4.6%,并较6月的4.8%大幅放缓,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同样是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低于预期的5.9%,且不及6月的6.8%。在投资方面,1至7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1.6%,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2.7%,也低于上半年2.8%的增速。其中,房地产投资的降幅更是扩大,前七个月同比下滑12%。高盛的分析指出,仅7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就同比下降了5.2%,为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降幅。
尽管外界对中共当局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表示质疑,认为其描绘的经济形势过于乐观,但官方数据的多项指标依然显示出明显的下行压力。信贷活动的低迷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情况也不容忽视。7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首次出现收缩,标志着民间借贷和消费意愿的下降,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5.2%,高于前两个月的5.0%。尤其是16至24岁非在校人口的失业率,已连续一年维持在14%以上,显示出年轻人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同样值得关注,新建住房价格已停滞超过两年,7月同比下降2.8%。虽然这一降幅较6月的3.2%有所收窄,但整体市场依旧显得疲弱。开发投资、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均显著下滑,前七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减少12%,为五年多以来的最差表现。这些数据表明,即使在价格跌幅有所减缓的情况下,开发商对市场前景依然持悲观态度。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动能的放缓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内部政策及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措施持续施压,尽管美中在5月达成的关税暂停协议暂时延长90天,避免了高关税的回归,但核心争端依然未得到解决。此外,北京近期加强了“反内卷”政策,限制过度竞争,虽然旨在减少无效竞争,却也抑制了部分行业的投资和扩张意愿。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带来的高温、暴雨与洪水等自然灾害,亦打断了工厂的生产与施工进度,加剧了7月经济的放缓。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下半年临近,中国经济复苏的希望渺茫,多家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低于官方设定的5%目标。路透社的调查显示,2025年中国GDP增长可能降至4.6%,并在2026年进一步放缓至4.2%。
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表示,几乎看不到下半年经济复苏的理由,最新的政治局会议并未承诺额外的财政支持,意味着财政推力正在减弱。而法国巴黎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指出,制造业、房地产与基建投资的全面下降,实属罕见。她表示,为了限制“内卷化”,地方政府不得不严格控制对竞争激烈行业的新投资,这进一步抑制了制造业的开支。
如果8月份的经济数据仍然低于预期,决策者可能会在9月底或10月初推出额外的支持措施,以期在第四季度支撑增长。荷兰国际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指出,房价的持续下跌压抑了消费者的信心,居民主要资产的贬值使他们不愿意增加支出。
彭博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7月份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失去动力,这为北京加码刺激政策提供了更强的理由。特别是消费在6月意外转弱后继续快速放缓,投资的萎缩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罕见的经济现象。整体而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未来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