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正式启动了合并程序。这一重组标志着两大造船国企自2019年首次合并以来的再次整合,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地位。
这项合并在全球造船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进行,尤其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二次执政期间,中共在全球造船领域的主导地位正遭遇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南船与北船的重组时机恰逢内部腐败丑闻的曝光,这一巧合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8月15日的公告,中国船舶已开始实施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计划。早在8月5日,两家公司就已获得证监会的批准,随后宣布股票停牌。合并完成后,中国船舶将向中国重工的所有股东发行股份并收购其全部资产,而中国重工将正式退市。
合并后的中国船舶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根据公开资料,中共政府在1982年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并在1999年将其拆分为南船与北船。2019年,这两家公司首次合并,形成了中国船舶集团。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合并后,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总资产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而它们的订单总量占全球手持订单的15%。然而,近期针对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股价受挫,显示出重组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造船行业,尤其是美国和韩国的竞争背景下,中共的造船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美国计划对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中国造船业造成进一步打击。与此同时,报告显示,韩国的船舶订单市场份额在上升,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则在下降,显示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此外,国内的造船需求也在减弱,尤其是在长江航运中,出现了明显的货源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造船业虽然依靠低价策略占据市场,但未来的需求却可能受到限制。
在合并的同时,南北船的重组也伴随着高层腐败问题的阴影。近年来,多名高层因腐败问题被查处,显示出企业管理层的不稳定性和腐败现象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在重大决策时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
专家指出,中共的造船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不仅反映了行业内部的腐败问题,也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未来,南北船的合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浪费的问题,但也可能是为了应对更深层次的经济危机和市场竞争的策略调整。
随着全球造船行业格局的变动,中共的造船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仍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