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一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场所近日引发热议,成为了网络热搜的话题。这家独特的“公司”提供了办公空间和工位,甚至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这一切都是虚构的。参与者每天只需支付30元的租金,就能在没有关键绩效指标(KPI)、没有上司、也没有晋升机会的环境中,体验一场“假装上班”的戏剧。

这家“假装上班公司”占地四百平方米,配备了多个工位、会议室和打印机,墙上张贴着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不得迟到、不能在工位打呼噜、禁止饮酒抽烟以及办公室恋情等禁令。应聘者需要填写申请表,接受“假装面试”,领取工牌,便可开始他们的一天“假装上班”的旅程。

在这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面临失业压力的人士,还有正在创业的年轻人。部分人来到这里是为了感受职场氛围,缓解内心的焦虑。24岁的应届毕业生博南在这里经历了他的第一场正式面试,向老板陈英健展示了他的设计作品及创业梦想,最终顺利获得了“面试通过”的牌子。整个经历虽充满仪式感,却透出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感。

博南选择来到这里,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点紧迫感”,希望能将生活与工作更好地分开。而公司老板陈英健则强调,“假装”是这个地方的核心理念。他认为,若一个人愿意假装努力,就证明他依然有追求。这家“公司”被视为一个过渡地带,老板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假装”久了,最终真正投入工作。

陈英健透露,目前有三四十名“员工”在此办公,而预约群中已经有几百人。他特别指出,超过六成的“员工”实际上是在这里处理自己的事务。小玲是其中一名前“员工”,她曾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高薪职位,但选择辞职转行做全职自媒体。她坦言,不愿过上父母那一代人安排的生活轨迹。

小玲在来到“公司”后,给母亲拍了一段视频,向她报告自己“找到工作”的消息。母亲叮嘱她穿得正式,因为在老一辈人眼中,上班是一件需要“正形”的事情。然而,环顾四周,这个位于标准写字楼内的办公空间与她记忆中的真实职场并无二致,尽管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

这家“假装上班公司”的流行,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普遍焦虑: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在高度制度化的社会中,年轻人该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在这个没有KPI、没有上司评估、没有晋升压力的空间里,时间展现出更加个性化的特质。然而,这种自由对某些人来说也可能带来迷茫。博南坦承,迷茫是常态,他觉得人生就像是走过一个节点,却又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随着大陆经济低迷,失业人口逐渐增加,“假装上班公司”在中国大陆悄然流行。虽然看似荒诞,但这实际上是当代年轻人对社会的一种微妙回应,选择“假装上班”来掩饰经济困境与心理压力。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