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贵州省遵义市,近日新开业的一家理发店以“最高发院”命名,并在招牌上写下“处理人民的头等大事”的宣传语。这一富有创意的店名迅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然而,由于该名称的谐音与中国最高法院相似,触及了中共当局的敏感神经,仅在开业一天后便遭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勒令改名,原有招牌也随即被拆除,引发热议。

8月14日,该店在社交平台抖音发布了宣传视频,展示了开业的喜庆场面,门前摆满了庆祝的花篮,并悬挂着“开业大酬宾”的横幅。然而,原本以幽默和创意吸引顾客的店名,却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一位大陆民众原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政治环境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他指出,在美国,类似的谐音名称通常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而在中国,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他进一步分析道,店名“最高发院”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对最高法院进行了调侃,因此引起了当局的恐慌。

据官方媒体报道,8月15日,遵义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局长亲自前往理发店,要求其立即整改并更换名称。店主在抖音上发布的视频显示,招牌已被拆除,他正在考虑一个既好听又容易记住的新店名。

另一位民众王先生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丰富,但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一些词汇成为了敏感的禁忌,谐音梗更是受到严格管控。他批评地方监管部门的随意性,认为缺乏明确法律法规,使得地方小官员可以随意决定合规与否。

有法律专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虽然企业有权选择名称,但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官方组织的名称。像“最高发院”这样的名字,显然是触犯了这一规定。更有趣的是,某些法律咨询公司如中国最高人民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因在香港注册而能避开这类限制,若在大陆运营,恐怕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网友们对此事件反应不一,有人称赞这店名的创意,认为当局的反应过于敏感,另一些人则对理发店的大胆尝试表示钦佩,认为这样的创意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易得。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