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临近,北京安保规模空前,多区街道办、派出所陆续发布临时安保岗位招募信息,要求大量人员看守人行天桥、电线杆等“重点目标”。相关岗位普遍要求男性,身高168厘米以上,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薪酬在180至200元之间。街道干部透露,任务包括夜间巡逻、留意墙体与电杆是否出现标语,并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报告可疑情况。

市民普遍感受到维稳压力。多个社区要求居民在阅兵前后暂时不要接待外地亲友,有家庭选择在8月下旬“避开北京”,前往南方城市旅行,以规避交通与出行管制。居民高先生回忆,早在1995年大阅兵时,北京交通与日常生活便受到严重影响,“这类活动太扰民了”。

分析人士指出,大规模动员“守桥守杆”,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当局对社会稳定的深度不安。北京市民陈先生表示,尽管高楼林立,但社会治安事件频发,网传暴力袭击与街头标语层出不穷,“这说明时代并不安宁”。今年“六四”期间,北京一处墙体曾出现“坦克碾不碎真理,自由终将战胜专制”等标语,引发海外社交媒体热议。舆论认为,当局的严防死守,恰恰折射出民间对言论自由与社会公正的持久诉求。

阅兵不仅牵动首都安保,也发生在经济与民生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中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7.8%,较6月显着走高;25至29岁失业率亦边际上行。与此同时,房地产低迷、消费乏力,就业质量下降等问题持续存在。社会层面,从四川江油的校园霸凌群体性事件,到各地零星的街头报复行为,都反映基层矛盾仍在累积。

外媒报道指出,9·3阅兵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包括展示东风-27等新式武器,演练时长约70分钟,并伴随分时分段交通管制、地铁甩站和公交改线等措施。官方强调活动是“铭记历史、展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仪式,但在不少市民看来,生活的不便与治安的不安才是更直接的感受。

本次阅兵既是军事与政治的舞台,也在客观上承担了转移公众视线的功能。在“盛典”叙事与百姓关切之间的落差,凸显了当下中国治理的张力:一方面是高规格展示的强军形象,另一方面是就业、收入与安全感的现实焦虑。如何在阅兵之后回应这些民生议题,将是社会观察的焦点。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