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的公共卫生安全再度受到关注,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七月份的三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病例高达5447例。其中,阳江幼儿园的食物中毒事件和佛山市顺德区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尤为引人注目。令人担忧的是,官方在疫情爆发期间未能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处理方式相对低调,导致公众对疫情透明度产生质疑。
在阳江的一所幼儿园内,发生了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30人感染。沙门氏菌作为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常见于肉类、蛋类及奶制品中,感染后通常在4至48小时内出现肠胃炎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发热、呕吐、腹痛和腹泻,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脱水和休克。在中国,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发生率多年位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广东省近年也多次出现类似事件。
除了食物中毒,佛山市顺德区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在七月份的病例数暴增至5295例,被认定为“较大”事件。根据卫生健康局的通报,截至7月22日,该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934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和陈村镇。仅在7月22日一天内,新增病例就达到463例。更令人担忧的是,7月15日卫生局首次通报这一境外输入疫情后,短短十天内确诊人数急剧上升。
根据最新数据,从7月23日至31日,顺德区的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数又增加了2361例,疫情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扩散,对公共卫生防护体系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官方近期强调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新增病例已降至个位数,但公众仍然对疫情信息的透明度提出质疑,认为“高峰期隐瞒,下降期报喜”的做法不符合应有的公共卫生标准。
基孔肯雅热主要由蚊子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头痛和肌肉痛,其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疫情防控变得更加复杂。随着疫情的发展,民众对卫生部门的信任也面临考验,急需更为透明和及时的信息发布,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