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作为中国火锅行业的佼佼者,近日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这一现象标志着自2022年以来,海底捞首次经历业绩双降。而这一趋势也反映了整个火锅市场的冷却,多个知名品牌正面临关店潮的考验。

根据报告,海底捞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降3.66%;归母净利润则为17.59亿元,同比下滑13.72%。公司表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公司在产品和经营模式调整初期所面临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翻台率这一关键指标的下降也反映了公司的经营压力。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降至3.8次/天,低于去年同期的4.2次/天,顾客总数也从超过2亿人次减少至1.9亿人次。尽管人均消费轻微上升至97.9元,但主营业务的餐厅经营收入同比下降9%,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95%降至89.8%。

为应对这些挑战,海底捞正在积极进行调整。公司实施了“啄木鸟计划”,关闭了33家经营不善或潜力不足的餐厅,同时新开了25家自营餐厅和3家加盟店,以期优化门店网络。

与堂食业务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底捞的外卖业务表现良好,然而外卖和新品牌的总收入占比仍不足8%,未能有效弥补火锅主业的收入下降。此外,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的上涨也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上半年这些成本占收入比重上升至39.8%,而员工成本和租金支出也同步增加。

然而,海底捞的困境并非个案,整个火锅行业正面临深重挑战。另一火锅巨头呷哺呷哺也发布了预告,显示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18.9%,预计净亏损在0.8亿至1.0亿元之间,已连续四年亏损。为应对持续的经营压力,呷哺呷哺在2024年关闭了219家餐厅。

此外,多家知名火锅品牌同样陷入“关店潮”。曾被称为“重庆火锅排队王”的朱光玉火锅馆近期在长沙的所有门店暂停营业。昔日的火锅巨头“楠火锅”在过去一年关闭了超过200家门店,而“小肥羊”的门店数量也在大幅缩减,港式火锅品牌“一哥澳门豆捞”仅剩一家门店。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火锅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们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