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产能严重过剩和激烈的价格战使得众多企业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据最新数据显示,国产光伏组件的合格率已降至仅62.9%,这意味着市场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光伏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直接威胁到用户的安全。

在一次关于光伏行业现状的研讨会上,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揭示,从2019年至2024年,光伏组件的整体合格率骤降近40个百分点。这一降幅使得不少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采取偷工减料的做法,导致劣质产品的大量涌入市场。根据抽检结果显示,2025年共抽检了36家企业的69个批次组件,其中不合格率接近16%。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组件中与安全性能密切相关的光伏玻璃,最新一次抽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一的批次不合格。同时,边框和焊带等核心材料的合格率也出现了大幅下滑,接线盒问题尤为严重,部分批次的合格率甚至低于50%,存在着潜在的燃烧安全隐患。

光伏行业价格战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这一局面。自2023年行业进入寒冬以来,光伏企业纷纷因亏损而遭受重创,知名企业如通威股份和隆基绿能等在上半年合计亏损达173亿元。根据分析,到2024年底,光伏产业链的各环节产能均已达到历史高位,远超市场需求,造成行业普遍低迷。

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为维持订单,降低成本,开始在材料规格上进行调整,最终导致不合格产品涌入市场。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光伏发电项目的安全性,也导致了频繁的火灾事故。据统计,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与光伏相关的火灾事件,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专家指出,不合格光伏产品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组件抗风压和抗雪压能力不足,容易在极端天气下破损,造成整体设备的坍塌;其次,转换效率低可能引发电路负荷不均,增加火灾风险;第三,劣质光伏玻璃会导致漏电和短路;最后,边框和胶膜质量不达标则会缩短组件的使用寿命,增加安全隐患。

总的来看,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亟需重视产品质量与安全,企业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生产成本,以避免恶性竞争引发的更大危机。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