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8月16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飙升至18.9%,较7月的17.8%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标志着自统计方式调整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出中国青年就业市场的压力愈发严重。

自2023年4月至6月,中国青年失业率连续三个月超过20%,6月更是达到了21.3%的历史新高。为应对这一现象,中共政府暂停了对外公布的青年失业率数据,并在2024年1月重新发布,数据显示12月青年失业率降至14.9%。然而,统计口径的改变,使得16-24岁及25-29岁的失业率统计不再包括在校生,从而可能掩盖了真实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222万,较去年增加43万,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青年毕业生面临的“找工难”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两大挑战之一。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接受低薪或不相关的工作,例如在餐饮行业、摆地摊或送外卖等。此外,出现了“全职儿女”这一新词,强调待业青年在家陪伴父母,以此来掩盖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些高校开始通过推广“灵活就业”的概念来美化数据。一位匿名的2023年毕业生透露,尽管她在毕业时没有找到工作,但辅导员建议她开设抖音账号,并将自己的就业状态标注为“灵活就业”,借此让她看似有工作。尽管她在过去两年里换了两份工作,但都未能令她满意,依然处于待业状态。

就业困境并不仅限于普通大学生,连顶尖学府的博士毕业生也受到影响。浙江大学的一位30岁女博士,因找不到工作而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引发了广泛关注。她质疑那些声称“985高校毕业生一定好找工作”的说法,真实的就业市场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