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9月上旬,江苏、浙江等地的光伏行业遭遇重创,六家相关企业因债务危机相继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或重整程序,另有一家企业进入预重整。这一波集中关停的现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江苏元升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于9月1日向如皋市法院申请破产,该公司成立仅一年,实际控制人为吴道元,主要从事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的制造与销售。然而,法院公告显示,其在法院尚未执结的执行案件多达31件,总执行标的接近1.8亿元,债务压力显而易见。

紧接着,常州紫晶峰光伏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也于9月3日被金坛区法院立案审查破产申请,消息一出,部分供应商忧心忡忡,纷纷向法院提交债权申报材料,以期能挽回损失。在同一天,上市公司华东重机也宣布旗下的光东光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并公开招募投资人,显示出公司债务已超过11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位于苏北的光伏企业多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新材料项目,然而随着资金链断裂,自今年春季起,许多员工已被遣散,企业实际运营几乎停滞。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因兴业银行的申请也被法院立案进入预重整,沭阳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则裁定受理重整,并已开始公开招募投资人。

行业内部的竞争愈发激烈,常州一家光伏辅材厂的负责人朱先生表示,订单价格持续下滑,许多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他指出,过去两年间,很多企业受到大企业的压价,利润被迫压缩到连基本运营都无法维持。朱先生认为,中小企业的破产只是时间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的恶性竞争。

分析显示,央企与国企在光伏产业链中占据了上游资源和电站端的优势,业内“十大光伏企业”中,国企和央企合计约占一半。9月10日,极晟(浙江)光伏设备销售有限公司申请破产,显示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风险迅速暴露。

浙江的一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光伏行业从产能不足迅速转到产能过剩,价格战已烧掉大量企业的现金流,甚至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他透露,包括晶科能源在内的多家光伏企业已计划向印度或沙特等国扩展生产。

在近期的一场新能源行业论坛上,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2025年后光伏产业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不再是产能过剩,而是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她强调,未来的风险在于市场的缺失,即使产品高效、价格便宜,也可能无人问津。

同时,调研数据显示,部分光伏龙头企业在2024年的裁员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压缩了利润,迫使不少厂商不得不停产限产。一位设备供应商经理坦承,行业繁荣时期,资本和地方政府热衷于扩产,却没有关注市场需求的真实情况,导致债务迅速膨胀。

长期关注光伏市场的分析师指出,所谓的“出清低质产能”实则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尽管龙头企业呼吁理性竞争,但低价策略仍在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如今再谈质量优先已为时已晚。

专家分析认为,光伏产业曾是中共通过财政补贴扶持的明星领域,但接连的破产事件显示,其命运或将与电动车行业相似,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光伏企业被市场淘汰,行业洗牌已成大势所趋。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