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多所高校的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考核压力,尤其是文科教师,为了完成高达数万元的“横向经费”到账任务,许多人被迫自掏腰包甚至借债来满足这一要求。这一畸形的考核机制已在多个地区蔓延,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横向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一种,主要指学校从企业或社会机构获得的科研资助。这个指标反映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果,然而,它的考核标准却与职称晋升、绩效评估和岗位续聘紧密相连,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在西安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文学院被要求完成702万元的经费到账目标,助教们甚至面临着4.5万元的硬性任务。许多文科教师反映,文科项目难以像理工科那样通过技术服务获得经费,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令人震惊的是,该校院长在动员大会上竟建议教师们寻找公司伪造合同,甚至暗示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完成指标,并威胁道:“要么走帐,要么走人。”
为了保住这份工作,许多教师不得不掏出自己的积蓄。一位文科教研室主任坦言,他曾自掏9万元以完成考核,事后虽成功报销,但仍感到心力交瘁。另一位教师则透露,他贷款8万元以应对检查,承诺一年后全款还清。
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不少关于“横向课题”的讨论帖子,分享教师们如何通过花钱来“自保”的经验。在天津,一名教师为了满足考核要求,卖掉了自己的住房,拿出40万元充实横向经费。
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迎合这种不道德的做法。西安的唐文生老师因拒绝签署虚假合同而被学校解雇,他和另外六名选择坚持原则的教师同样遭到了集体辞退。山东的王森老师则因无法承受高额的横向经费任务和对学术环境的失望,主动辞职,转行从事教育咨询。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高校考核机制的扭曲,更透露出教育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后刘一均指出,当前高校的考核逻辑已变成“要么给我名声,要么给我金钱”。多位教师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的学位授予政策,因其将“横向经费”纳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评定标准,导致二本院校为“保本申硕”而不断向教师施压,一本院校同样面临着冲击“双一流”的巨大压力。
这一切使得原本应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高校,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功利主义的名利场。除了经费的压力,教师们还需面对繁重的行政事务和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监管”更是让他们如履薄冰。
江苏的文科讲师石云感慨,传统上高校教师工作稳定、时间自由的形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教师身兼数职,加班已成为常态。网友们对此现象纷纷表达震惊与不满,认为教师理应获得支持,而不是被迫承担经济负担。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严重缺陷,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