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家中国电动车制造巨头,自今年5月以来,面临着显著的销售挑战。尽管在海外市场有所增长,但国内销售却明显下滑,导致整体业绩受到影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从5月至8月,比亚迪在中国的交付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0%,打破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在8月发布的财报中,比亚迪报告了三年来首次的季度净利润下跌,降幅达到30%。这一下滑直接影响了股价,导致其在短期内暴跌8%,市值一日内蒸发超过60亿美元。自四个月前的高点以来,该公司在香港挂牌的股票已下跌约30%,总市值减少了约450亿美元。
为了应对困境,比亚迪将2025年的销售目标下调,从原本的550万辆修正至460万辆。尽管公司尚未对此消息进行确认,但这一调整反映了其面临的压力。
专家指出,比亚迪销售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对价格战的加强监管。自2022年底以来,北京开始减少对新能源车的补贴,这意味着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许多汽车制造商因此开始降价以维持竞争力,导致今年初新能源车市场掀起价格战。比亚迪曾凭借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但随着政府限制降价幅度,这一优势逐渐减弱。此外,监管机构要求车企在60天内支付供应商货款,而比亚迪的平均支付周期则长达275天,这给其资金链带来了压力。
尽管如此,比亚迪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销售依然表现良好,并带来了相对较高的利润。然而,欧美各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电动车的进口,这给比亚迪的出口扩张计划蒙上了阴影。
目前,中国国内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的现象,加上新车型的推出延迟,这使得投资者对比亚迪的经营能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许多分析师对比亚迪的投资评级变得谨慎甚至负面,卖出评级已达到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最初专注于手机电池的生产,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2016年,该公司引入国际汽车设计团队,全面改造品牌形象,并在北京政府的巨额补贴支持下,迅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然而,如今这一从电池到整车的逆袭故事正面临严峻考验。在中共当局政策收紧以及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比亚迪未来的经营表现将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重要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