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0月1日起,中共国有银行系统的官员出境申请面临新一轮的限制。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处级及以上的官员每年只能申请一次出国,即使是因公出差,也必须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尽管这一规定尚未正式发布,但在金融系统内已开始实施。
根据金融界的消息,国有金融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的管理层,其出境申请次数已由过去的每年两次减少至一次。普通员工的出境申请不受此限制,但处长级及以上干部每年只能申请一次。
一位处级官员表示,以前的审批相对宽松,只要理由恰当,申请通常能够获批。如今的规定则显得相当死板,任何超过一次的申请都将被直接拒绝。另一位去年退休的官员补充道,即便是因公出差,申请者也需遵循繁琐的审批流程。
接近银行管理层的人士指出,新规强调“从严从紧”,并要求各级分行统一保管护照,个人不得私自持有。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值中共当局不断加强对金融系统管控的背景下。早在2023年,就有国有银行和央企要求干部上交护照,并延长审批周期。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旨在防止资金外流和加强反腐,同时反映出财政和外汇压力的加剧。
学者指出,这一政策并非孤立的措施,而是整体收紧策略的一部分。由于金融领域的敏感性,该领域的官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一些官员对这一新规感到无奈,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表示,出国机会的减少对个人和家庭影响颇大,他认为可能只有等到退休才能真正出国旅行。
在北京工作的交通银行主管王先生也面临相似的困境。他的孩子在英国留学,但因过年期间已出国一次,今年暑假再次申请时被拒。他无奈地表示,虽然上级能看到相关通知,但自己却没有权限获悉,导致家庭探亲变得艰难。王先生感慨道,尽管上级称此举是为了维护纪律和大局,但这样的限制对家庭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2006年,当局就曾要求部分国企高层和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上交护照,未经批准不得出境,目的是防止腐败分子潜逃。此后,这一做法逐渐扩展到更多行业,尤其是在金融、央企和能源领域。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后,出境管控进一步收紧,非公务出境几乎全面冻结,直到2023年才略有放松。
学者分析认为,从防贪到限制官员探亲和交流,这一逻辑在不断延续。如今的限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腐败,还涉及资本流动、外汇安全及政治忠诚等多重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银行的官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限制。农业银行南京一分行的管理人员表示,即便有正当理由,由于审批流程的拖延,出国的机会也常常被剥夺,这对探亲和子女教育影响甚大。学者指出,这些限制既与资本外逃、信息安全有关,也反映出财政和外汇的紧张局势。
近年来,中共中纪委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无旁骛守住国门”,并要求重要岗位人员不得拥有境外居留权或长期存款。这一思路下,限制出境不仅是经济风险管理,更是对干部思想与行为的约束。
此外,自2015年“猎狐行动”开始以来,当局对外逃风险的警惕性不断提高。金融、能源和央企的官员因掌握大量资金和信息,被视为“高风险群体”。官方认为,一旦人员和资金同时流出,将对经济与政治安全造成冲击。因此,严格审批和集中保管护照已成为金融系统的常态。
一些评论人士认为,中共这种严控趋势显示当局将官员的跨境流动与国家安全紧密捆绑,既是防范腐败的举措,也是对财政困境和外部压力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