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在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儿童肥胖问题的深切关注。超重和肥胖这一“隐形危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给无数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困扰。近年来,中国孩子的肥胖问题愈发严重,已成为社会的焦点。
在公共政策层面,儿童肥胖问题的紧迫性愈加凸显。中共国家卫健委在今年2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明确要求各单位参考执行,显示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根据2019年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达到24.2%,较十年前上升了8.7%。更令人担忧的是,超重和肥胖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城乡之间有明显差异。数据显示,年龄越小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越高,约每四名小学生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而在高中生中这一比例为五分之一。此外,男孩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孩,城市儿童的肥胖问题也更为突出。
有媒体指出,中国的父母正在养出历史上最胖的一代孩子。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1992年至2020年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普遍上升。特别是在2015年至2017年间,6至17岁男孩的平均体重增长了1.4公斤,而城市15岁男孩的平均体重在五年内增加了5.3公斤,成为各年龄段增长最快的群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肥胖而就医,甚至出现体重超过四五百斤的案例。暑假期间,减重门诊的咨询量显著增加。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的黄鸿眉主任指出,肥胖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男孩的肥胖率较高,且与女孩的差距逐年扩大。2015年至2017年间,6至17岁男孩的肥胖率高达10%,比女孩高出4.4个百分点。许多家长认为“胖是福”的传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一名初二男孩林虎(化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体重超过220斤的他在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教练余梦丹在北京市尖峰引力运动训练中心表示,孩子们的超重问题与缺乏运动和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密切相关。缺乏运动场地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的稀缺与孩子的运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龄前儿童的超重问题同样引人关注。2019年,湖南省的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预计到2030年可能飙升至40.6%。这一现象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华北、东北和部分华东地区的超重儿童数量也在显著增加,天津的增幅尤为突出。
超重和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影响不可小觑。研究表明,肥胖儿童面临着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且这些疾病可能伴随终生。许多家庭对肥胖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导致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更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许多孩子的超重问题往往源自家庭的早期错误认知。例如,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的母亲,其后代更易出现肥胖问题。这场儿童肥胖危机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家庭认知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社会挑战,亟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