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釜山进行了时隔六年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此次峰会的简短与匆忙,让外界对中共内部的权力变动与美方战略调整产生了诸多猜测。
这场会谈的安排颇具意味,选择在川普返美前的釜山,而非正式的APEC会场,显示出会议的非正式性质。原定三至四小时的交流,最终缩短至约90分钟,实质性对话时间仅有45分钟。会后未发表联合公报或举行记者会,进一步突显了中方在谈判中的急迫感。
习近平的表现则引发了专家们的关注。他在会谈中显得神情木然,缺乏互动,几乎全程依赖讲稿进行发言,这种状态引发了对他健康状况的猜测。专家们普遍认为,此次会晤的异常形式反映了中美双方力量的微妙变化,尤其是中方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
从会谈成果来看,中方在多项核心议题上几乎全盘接受了美方的要求,这种“认怂”式的让步被解读为经济压力下的战略选择。川普在会后表示,“我们想要的东西全部完成了”,显示出中方在谈判中明显倾向于妥协。具体让步包括恢复美国大豆的采购、敲定芬太尼的出口管制、推迟稀土禁运的实施,以及考虑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等。
在会谈中,令人意外的是,台湾问题完全未被提及。这一反常举动被视为中共对核心利益的软化,可能与近期降低对台武统言辞的官方调门相一致。这种缺席的姿态令人质疑中美之间的脆弱平衡。
专家们分析认为,习近平在会谈中的表现可能暗示了中共内部的权力变动压力。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他可能被迫调整对美策略;另一方面,近期中共军方内部的动荡传闻也为他的反常举动提供了背景。
总体来看,此次“川习会”在经贸问题上的重大妥协及中方领导人表现的反常,反映了中美关系中不对等的力量对比以及中共在内外部压力下的短期战略调整。然而,台湾问题的缺席及核心技术的依赖关系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核心挑战,未来的平衡仍将在经济依赖与战略对抗之间艰难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