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的外商投资数据,显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6.2%,达到48,921家。然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却下降超过10%,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吸引外资真实状况的广泛质疑。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1至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73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4%。尽管官方媒体称这一现象为“外资信心回升”的迹象,但专家们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资金的回流,更多是由于登记活动的增加以及投资规模的缩小所致。
在9月份,实际使用外资的同比增幅达到了11.2%。然而,按美元计算,今年前三季度的外资流入总额约为803亿美元,仍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显示出资金总量与疫情前的水平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北京的一名投资顾问尹珉(化名)指出,新设企业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政策放宽和登记门槛降低。他提到:“一些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数十万元,远低于过去大型制造业动辄上亿的投资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问题,资金减少才是经济健康的晴雨表。”
商务部的数据还显示,高技术产业的实际使用外资为1,708.4亿元,占整体外资的29.8%。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55.2%,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长38.7%,医疗器械制造业增长17%。尽管这些领域的增幅显著,但尹珉指出,这些多为小额项目,难以弥补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资金流出的缺口。
他进一步透露:“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官位,请求海外民营企业回国注册多家公司,声称其为外资企业,但实际上这些资金并没有回流。”
同时,中国欧盟商会在5月发布的“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许多欧洲企业因经营环境和地缘政治因素正在重新评估在华投资计划,部分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已推迟或缩减投资,考虑在东南亚建立供应链和产能替代布局。
多家国际媒体在9月分析该报告时提到,外企的信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处于低位。一些学者在2024年10月的研究中指出,中国外资降幅的缩小主要是由于去年的统计基数偏低,而非信心显著回升。
独立分析人士赵建民(化名)表示,部分外资选择注册公司以保留市场选项,但实际资金尚未投入。他指出:“现在的注册流程相对较快,外企宁愿先占位,等待形势稳定后再决定是否注资。这种策略在统计上被计算为‘新设外企’,但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投资流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3%,而中国外资却下降了近30%,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跌幅最大的国家。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外资环境正面临制度透明度下降、资料安全审查加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压力。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外资流入呈现出“量增额减”和“小额试探”的特征,更多企业设立小规模服务型实体以观望市场走向。这表明外资并未真正回流,而是转向短期、低风险和轻资产模式。
至今,中国商务部尚未对“企业数增、资金减”的现象作出回应。学者们认为,如果仅以企业登记数作为衡量“回暖”的依据,恐怕会掩盖外资长期缩减的真实情况。欧盟商会与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均未显示外资信心有明显回升,与官方所称的“外资回暖”形成鲜明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