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2023年前三季度的结婚登记人数达到了五百多万对,较去年增加了40.5万对。为了激励新人登记结婚,各地政府纷纷推出了现金或实物奖励措施。然而,这样的“催婚”政策却引发了民众的广泛质疑。

四川省的一位民政官员透露,当地政府接到上级下达的明确结婚指标,这使得各地的奖励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指出,尽管政府努力推动婚姻登记,但民众对结婚的兴趣依然低迷,甚至福利院的健康孤儿都被优先领养,现存的多为重度残疾儿童。

面对结婚登记人数的持续下降,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刺激这一数字。绵阳市的一位工作人员提到,上级要求改善结婚登记制度,消除结婚的障碍,并希望每月能增加20%的结婚人数。她无奈地表示:“大家想结婚早就结了,哪里去找愿意结婚的人呢?”

根据官方数据,结婚登记的短期上升主要出现在个别省份,虽然中共民政部尚未公布具体的指标来源,但地方性文件显示,某些城市确实设定了“结婚登记任务目标”。今年4月,中共总理李强签署了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地方政府需加强婚姻家庭服务指导,试图进一步推动结婚登记。

自2025年初以来,各地纷纷推出“结婚奖励”政策,从现金红包到消费券不等。比如,山西吕梁对35岁以下的初婚夫妇给予1,500元现金奖励,而浙江宁波则为新人发放1,000元的结婚消费券。广东白云区更是推出了高达20万元的婚育补贴,以吸引新人登记。

尽管政策层出不穷,但网民对此多持嘲讽态度,认为结婚是个人选择,而非政绩考核项目。同时,四川省的一位福利院工作人员指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领养孩子而不是结婚,福利院的健康儿童几乎被领养一空,只剩下严重残疾的儿童。

在全国范围内,从城市到乡村,各地催婚的手段层出不穷。上海等城市开始推出“夜间结婚登记”服务,而在农村,基层干部则通过赠送鸡蛋等方式动员老年夫妇补办结婚证。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网民的调侃与反思,认为政策形式化无法真正解决婚姻登记的深层次问题。

学者们指出,尽管短期内可能会提高结婚登记数量,但行政催婚难以改变低婚率的长期趋势。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心的社会学者表示,结婚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压力、房价高企以及社会信任的缺失。如果仅仅依靠指标考核和现金奖励,反而可能让民众对政策产生排斥感。

近年来,中国的结婚登记数自2013年起持续下滑,2023年降至六百万对以下。地方政府在应对低生育率和结婚率下滑的问题上采取了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有效,依然无法逆转婚育信心的长期下降。

人口学者指出,地方政府推行“结婚奖励”政策的背后,是财政和人口双重压力的驱动。在地方财政收入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政府面临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挑战,因此试图通过小额现金或实物奖励来制造“政策成效”。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触及住房、就业和教育等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反映出基层治理的功利化倾向。

面对这种形势,专家们呼吁,只有建立更为持续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婚姻登记和生育率的问题,而不是依赖短期的激励措施。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