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净息差的持续收窄,中国中小银行正面临日益加大的经营压力,近期多家银行纷纷采取行动,下调存款利率,降幅最高达40个基点。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涉及平安银行、辽沈银行、众邦银行和新安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例如,平安银行宣布自4月8日起,某款三年期存款利率将从2.05%下调至1.65%。辽沈银行也紧随其后,自4月7日起,其一年期至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降幅为5至15个基点,调整后利率为1.95%至2.1%不等。新安银行和众邦银行同样在4月初进行了利率调整,前者的两年和三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65%和2.6%,后者的三年和五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有所下调。
尽管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正在下降,但数据显示,居民存款的定期化趋势却在加剧。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统计,2024年,中国居民的定期存款占存款余额的比例已高达72.7%,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变化与居民的风险偏好降低、对保本保息产品的青睐以及理财和基金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不佳密切相关。
交通银行的数据显示,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至33.08%,而定期存款占比则上升至64.98%。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定期存款也分别实现了显著增长,显示出居民对于长期存款的强烈意愿。
根据央行的调查报告,2024年二季度,有61.5%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这一比例较2019年末上升了15.8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存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六四开”转变为如今的“七三开”,即每100元存款中,活期存款仅占30元。
面对这一趋势,银行在负债管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存款利率的下调是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但居民对定期存款的偏好依然强烈,使得银行在调控利率和吸引存款之间的平衡愈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