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生产商们不得不加大力度争夺国内订单。美国近期上调关税,引发了国内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而中国则面临着因贸易战导致商品价格下滑的压力。
中国正经历着加剧的通货紧缩现象,这一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北京长期以来的经济困境。由于国内需求低迷以及工业产能过剩,企业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
除了美国不断上调的关税外,中国企业还需应对中共政府的灰色执法、各种监管及税费,以及复杂的经济环境。法国外贸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指出:“中国的问题主要与需求有关,产能过剩是关键因素。”他表示,失去海外市场将对中国企业的利润率造成压力,并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自今年1月以来,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已累计上调125%。此外,针对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最低关税额度的豁免也已取消,相关关税提高至90%。经济学人智库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许天辰对此表示,美国如此高的关税实际上相当于对中国的贸易禁运,迫使中国出口商在更小的市场上竞争。
他进一步分析道,中国工业领域将面临显著的价格下行压力。如果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将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随着美国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生产商将不得不面对大量未售出的库存。他们只能尝试将外贸商品倾销至其他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市场购买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反而可能会遭遇更高的税收和反倾销措施,从而增加国内竞争并迫使企业降低价格。
吴卓殷估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中国将在本周四公布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这两个关键指标将分别衡量消费品和出厂价格的变化。
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万得(Wind)对经济学家的调查,预计3月份CPI将同比下降0.12%,而2月份的降幅为0.7%。此外,PPI也预计将继续下降,下降幅度为2.19%。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仅为0.2%,远低于3%的官方目标。而同期PPI则下降了2.2%,低于2023年3%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