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决定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进行大幅提高,从84%上调至125%。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中共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强硬反击,显示出中美两国在贸易战中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专家分析指出,这场关税博弈不仅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面子之争,更可能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中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现阶段的关税水平已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并警告如果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再作出反应。同时,习近平在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也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继续与全球对立只会导致中国的孤立。
这场贸易争端起因于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对多个国家征收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的税率达34%。随之而来,北京采取相应措施,反击关税提升至34%。然而特朗普随后将关税提高50%,导致中方再次上调至84%。最终,双方的关税水平均达到了125%和145%,使得双边贸易几乎陷入僵局。
台湾国防研究院的专家苏紫云指出,这场争端实际上是双方在面子上的较量,关税一旦超过50%,便失去了实质性的威慑效果。他认为,尽管中方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依然庞大,但这种高额关税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可忽视的痛苦。
根据数据显示,去年中美两国的商品贸易总额约为5850亿美元,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其中绝大部分,导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2950亿美元。如今,在两国几乎无法再进行正常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市场来消化其过剩的产能。
专家王赫认为,这种全面脱钩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且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销市场。如果失去这一市场,中国的GDP增长可能会受到显著影响。他表示,单是今年加征的54%关税,可能将拖低中国GDP约2.4个百分点。
随着贸易战的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峻,许多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倾销行为展开反倾销调查,形成了对中国的围堵。王赫指出,这将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孤立。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战略行动。他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关税同盟,将中共排除在外,并与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密切的贸易合作。
在这场全球贸易战中,究竟谁会承受更大的痛苦,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苏紫云分析认为,尽管美国市场庞大,但短期内找到替代供应来源的机会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王赫也提到,当前中国的应对策略似乎是“以拖待变”,希望在特朗普任期内守住现状。
然而,随着经济压力的加剧,中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及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在上升,未来局势的发展仍需持续关注。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加剧,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