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税战的阴影下,第137届广交会如期在广州拉开帷幕。然而,现场却弥漫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悲观情绪,许多商家担心这场外贸盛会可能演变为内销展览。尽管展会仍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平台,许多参展商却对开发新客户的希望不高,纷纷表示这次参展更多是为了维持品牌的曝光度,完全寄希望于“运气”。

广交会,作为国家级的外贸交易平台,每年分春季和秋季举行,因而被誉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当前的市场环境使得不少业内人士将本届广交会视为“世界工厂的生死局”。尽管政府每年努力邀请国外采购商,并为其提供诸多便利政策,但现场的冷清却让人感到失落。

在社交媒体上,商家们纷纷表达对未来的担忧,指出近年来外贸展会的热度大幅下降。有些商家泄露,过去五年几乎没有看到欧美客户的身影,展会期间收到的名片数量也减少了一半。疫情后的市场寒意让许多企业感到无奈,甚至有商家直言,广交会的展位费用高昂,反倒不如行业展会经济。

部分商家在网上评论称,广交会已成为“内卷”的代表,只有少数坚持的工厂仍在此奋力拼搏。而一位来自福建的家具商家则表示,外贸业务遭受重创,未来的展会能否吸引到客户也充满变数。他们希望在展会上能偶遇老客户,并借此机会展示新产品,维持企业的存在感。

在社交媒体上,深圳的一位企业老板对广交会的前景做出了悲观的预测,认为今年的参展效果肯定不如去年。由于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对外贸前景感到迷茫。他建议,若目标市场在欧美,则不如选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展览。

尽管广交会的官方数据显示,参展企业突破3万家,境外采购商的预注册人数也达到了17万,但在现场的实际情况却让人心寒。许多商家反映,客流量并不如预期,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客户几乎不见踪影。有的展位甚至专注于拉客,而非签单,显示出商家在市场上的无奈与挣扎。

尽管如此,广交会仍是一个重要的外贸平台,未来能否改变现状,仍需时间的检验。商家们都在期待,或许明天会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