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空间持续受到压缩。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宣布撤销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引发外界关注言论与学术自由再度受限。该中心曾有学者就中美贸易政策表达不同看法,此举被认为与此次机构解散时间点高度吻合。

近两年来,多位知名学者、经济学家接连因言论问题遭到查处或噤声,显示即使是体制内专业人士,在公共议题上稍有「异见」也可能引发政治风险。

中美贸易评论惹议 研究中心遭「一锅端」

4月6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声明,依规撤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并同步关闭该中心网站与微信公众号。虽未点名原因,但该中心学者贺滨曾于社交媒体质疑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策略,引起广泛讨论。外界普遍将此次解编视为当局对异见声音的整体性清除。

GDP数据不容质疑 高善文遭查处禁言

去年12月,中国国投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美国华府论坛直言,中国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与实际数据「存在差距」,推估近年实际增幅恐仅约2%。此言论传回中国后,据报导引发高层震怒,并迅速对其展开调查。高善文其后从多个平台消失,遭到全面禁言。

股市评论擦枪走火 专业争论也恐「升级」成政治事件

中国A股走势低迷,经济评论氛围紧张。基金经理但斌与经济学家任泽平因对股市前景看法不一,于社交媒体激烈交锋。不料舆论迅速上纲至政治层面,双方先后遭平台禁言处置。尽管争议原为市场观点分歧,却演变为「政治正确」的试炼场,反映出言论界限日益模糊。

「不能说」成常态 学术空间愈趋窄化

从政策建言到学术分析,凡与主旋律不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无处容身。即便是深耕多年的体制内学者,若发表与中央路线不一致的观点,也难逃噤声、撤职、查处的命运。在此氛围下,公共知识分子面临的现实选择越发困难:是坚持专业诚信,还是选择自我审查以求保全?

在中国,「有想法」不是能力的体现,而可能成为风险的来源。伴随着言论红线的不断下探,学术与公共讨论的空间正在快速缩水。

作者 bjxw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