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知名作家高天祐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前的经济形势使得年轻人的就业前景黯淡,呼吁社会不要美化“吃苦精神”,也不应将普通民众视为经济战略中的“牺牲品”。

在接受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聂辉华表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买主国”,其关税政策对中国以出口为主的经济体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他认为,单纯追求“去美国化”或“完全脱钩”并不现实,并呼吁政策制定者应避免情绪化的决策。

聂辉华特别提到一种流行的观念——“只要中国人能吃苦,就一定能战胜美国”,他对此表示质疑。他反问道:“你能熬住并不代表别人也能熬住。我们的目标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熬死对方。”

他指出,不能将百姓视作“苦难者”,以此作为战略上的代价。他强调,就业和青年问题是当前最为紧迫的挑战,指出“只有就业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只有青年稳定,就业才能稳定”。

高天祐在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美出口的重要性。去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52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如果考虑转口因素,对美出口的比例可能超过20%。外贸行业为超过两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国就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超过八千万的农民工。因此,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最新的关税政策已经导致诸多工厂传出减产和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工人反映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区的订单大幅减少,岗位被削减,部分人已面临失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2月,16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已上升至16.9%。教育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下1222万的新高,导致“毕业即失业”的担忧在社会中愈演愈烈。

为了应对当前的困境,聂辉华向年轻人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是“生存优先”,避免只关注短期利润;其次,要有“备胎方案”,以免孤注一掷;第三,适时撤退,降低预期以保守应对;最后,建议年轻人“少借债,多储蓄”,以防未来的经济风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个人命运难免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聂辉华鼓励年轻人首先要求生存,再谋求发展。他坚信,只有整体经济回稳,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山大”才能真正得到缓解。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年轻人的困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