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的临近,中共当局意外宣布将为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激起了公众的热议和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压力和持续上升的失业率,这一政策可能只是当局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表示,将符合条件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并将持续跟踪这些毕业生在离校两年内的就业情况。
尽管这一政策早在2024年11月就已制定,但直到4月8日才由官方媒体公布,导致不少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许多报道标题中提到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也遭到删除,这引发了网友们的调侃与质疑。有网友表示:“辛苦读书多年,竟然要和贫困户抢低保。”还有人戏谑道,“这下知道真实就业率了。”
在社交媒体上,大学毕业生与低保这两个词的结合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对大学文凭的价值表示质疑,甚至有人要求退还学费。
该意见提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导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地方政府与高校需加强协调,确保政策落实。然而,公众对此并不乐观,许多人预测将会设立各种门槛,认为获取低保的难度将远高于奖学金。
当前,中国大学生失业率屡创新高,最新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而2024年的就业率仅为55.5%。相比之下,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则高达98.1%。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频频遭遇各种不利因素,从贸易战到疫情再到房地产市场崩盘,种种因素交织,使得就业市场愈发严峻。
一位2025届的文科硕士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表示在经历了秋招和春招后,她已投递了8000份简历,但依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同样激烈,今年有超过530万人争夺16.6万个职位。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人认为,政府推出低保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去年毕业生中发生的暴力事件让社会震惊,因此当局可能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来安抚年轻人。人们担忧,若不加以解决,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将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对此,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元华指出,大规模的青年失业不仅威胁到社会稳定,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构成严重挑战。他认为,大学生本应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并步入婚姻生活,但如今却连基本生计都难以保障,长此以往,将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
在过去的疫情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已尝试为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次性求职补贴,而此次的新政策则明显扩大了受益范围,转变为全国性措施。李元华分析认为,大学生失业的本质反映了经济的困境,尽管这一政策旨在减轻民怨,但其实际效果仍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