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此次赛事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和高校的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与众多热爱运动的人类跑者同场竞技。比赛从南海子公园南门出发,途经多个热门打卡地,包括泡桐大道、文博大桥和通明湖公园,最终抵达通明湖信息城,整个赛程长达21.0975公里。
这一活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中进行长距离的耐力测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围观这一新奇的赛事。根据相关报道,当天比赛中有的机器人因电池不足在路边充电,有的在出现故障后需要陪跑员的及时救助。此外,还有一台机器人在奔跑中摔倒,头部掉落却在被扶起后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行。
尽管赛事引发了不少关注,但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阵争议。有网友调侃道:“这不叫跑马拉松,这叫溜机器人。”并且有人批评比赛形式过于搞笑,认为机器人在赛道上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跑步能力。更有网友提到,比赛中出现的老年选手和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让人联想到残疾人运动会。
针对这一活动,部分人表示,“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玩具阶段,实际应用仍未成熟。”亦有评论指出,虽然这场比赛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机器人与人类的竞争是否会影响就业,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场“人机共跑”马拉松不仅展示了科技与运动的结合,也引发了关于未来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