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老金制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随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制度不公加剧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外卖员等灵活就业者,开始选择不缴纳社保保费。专家指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人经济状况的无奈,也暴露了对未来制度信心的崩溃。拒缴社保的潮流可能会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公共财政,甚至政权的合法性造成深远影响。
来自成都的外卖员刘鑫(音译),29岁,每月需缴纳约1400元人民币的社保保费,几乎占据了他两周的伙食费。在接受采访时,他坦言:“我根本不相信40年后还能拿到养老金。”类似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深圳的设计师陈慧(音译)也表示:“如果制度奖励那些不交钱的人,那我干嘛还要傻傻去交?”这样的观点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但常常遭到审查,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失望情绪。
根据最新数据,超过40%的中国灵活就业者,包括外卖员、网络主播和自雇者,选择不参与养老保险体系。由于这类群体需要自行承担雇主和个人的双重保费,所需金额几乎占据月收入的20%,这对许多收入不稳定者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资本市场专家徐真认为,年轻人选择拒绝交纳社保是对现实的“觉醒”与制度的抗拒。他指出:“年轻人已不再指望现行制度能保障他们的未来,他们只想为了生存而活得更实际。”
徐真进一步强调,中国的养老制度长期以来依赖于年轻人的供款来维持现有退休者的生活,但随着大量年轻人选择退出,加上60后即将进入退休阶段,制度面临的冲击必将加剧。
与此同时,社保基金的收支状况也出现了赤字。根据官方预算数据显示,2024年社保基金收入预计增长5.2%,但支出增幅却达到7%,这导致六年来首次出现现金流赤字。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北京当局宣布将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计划在2040年前将男性退休年龄推迟至63岁,女性也将同步延后。然而,这一政策并未能有效回应基层对制度本质的不信任。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政赤字将达到79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社保制度面临的资金缺口与财政风险日益严峻。
信任危机的波及不仅影响着社保制度,还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2023年,由于地方政府动用社保储备金,全国社保基金被迫抛售1200亿元资产,从长期投资者变成了净卖家,这对市场信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财政储备的紧张,也揭示了社保基金本应具备的长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正面临考验。
中美贸易关税战的持续发酵也为养老金信任危机火上加油。旅美法学博士宋涛指出,很多依赖外贸的小企业,尤其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由于出口下滑而纷纷倒闭,导致大量年轻人失业。他表示:“这些企业原本是底层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如今这些机会已然被切断。”
宋涛还批评了整个制度的结构性不公,指出:“省部级官员月领十万退休金,而普通民众却面临高比例剥削,这样的差距如何不让人愤怒?”他提到,某高级法院党组书记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长住多年,花费上千万社保资金,引发民间哗然,直言这种制度“比封建时代更残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宋涛进一步指出,中共却选择将资源用于国际扩张与外交影响力,而非投入国内的社会保障。他总结道:“历史上对自己百姓如此苛刻的政权,唯有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