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中贸易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势,中国的出口商在美国市场的困境愈发明显。自2018年起,随着华盛顿不断施加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变得日益艰难。同时,美国买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意识到需要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开始探索全球多元化的采购选择。

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内,最新一轮关税的实施使得中国出口商几乎失去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寻找替代买家,许多出口商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全球,但却发现很难找到其他经济体能够完全替代美国市场,且寻找新客户的成本也相当高昂。

过去十多年,美国与中国经济的距离逐渐拉大,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就有众多美国商界人士开始抱怨中共政府通过补贴国内生产商而对外商施加苛刻要求。特朗普在其任内的前两年,针对这种情况实施了关税,以施压中共政府改变不公平的贸易做法。

然而,疫情的爆发和中共采取的严格清零政策打断了国际贸易,使得美国和欧洲的买家更加意识到,必须将采购来源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尽管拜登在竞选期间对前任的关税政策提出批评,但上任后仍继续维持关税措施,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的贸易限制,包括对中国半导体和相关设备的禁售。

在拜登政府的施压下,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征收的关税高达100%,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国商品的征税率,部分商品的征税率甚至高达245%。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开始对中共贸易表现出敌意,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打击。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出口商不得不寻求东南亚和中东的新买家,但情况并不乐观。潜在买家意识到中国制造商的市场依赖程度,纷纷利用这一点进行讨价还价。根据在广州举行的广交会的报道,一位来自埃及的买家表示,全球都知道中国制造商迫切需要填补美国市场的订单,这使得价格与合同条款对买家极为有利。

一般而言,美国买家在与卖方合作六个月后需要支付货款,而现在亚洲和中东的买家则常常享有更长的付款期限,有时甚至在货物到达后90天或120天内都不需要付款。由于这些地区在合同执行力上普遍较弱,中国卖家面临着付款延迟甚至取消订单的风险。

在这场贸易战中,东南亚和中东的买家似乎无意中成为了对抗中共政权的盟友,施加压力迫使中共政府向美国妥协。然而,中共政权若真的妥协,将会传递出软弱的信号,这是习近平和中共无法接受的。同时,若两国协调降低关税,中共对经济的控制将遭到削弱,这也是中共无法容忍的。

因此,随着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关税政策似乎会继续沿着现有的轨迹发展,这让众多中国生产商感到深深的不安与焦虑。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