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预计将在今年底前全面“封关运作”,但近年来海南的外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受到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影响愈发明显。有前中共经济高官指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可谓“生不逢时”。
自项目启动以来,海南自贸港被视为中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六年多的酝酿和准备,然而全球化的逆流和高关税环境让其面临诸多困境。根据最新的外资统计数据,海南在2022年的实际使用外资为37.1亿美元,到2023年则降至32.6亿美元,减少了约12%。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初的数据显示,海南的外资使用同比下降了近20%。
海口海关的统计也揭示了另一项不利的信息:2024年全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的金额为309.4亿元人民币,比2023年减少了130多亿元。海南大学的研究员陈波对此分析认为,当前的外资数据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吸引力,反而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这成为海南自贸港面临的最大挑战。
自2020年开始建设自贸港以来,海南经历了新冠疫情等多重考验,真正的建设时间不足两年,许多短板仍待弥补。陈波指出,海南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和综合配套能力远不及中国大陆的主要经济区域。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前中共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也表示,在当前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可以说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时机并不理想。去年十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迟福林在论坛上提到,自贸港面临的挑战超过了机遇。他指出,海南对美欧资本的吸引力有限,2022年,只有英国和美国分别对海南投资了3.5亿美元和5.3万美元。
迟福林还提到,中共的国家安全政策成为海南自贸港发展的障碍。在所谓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背景下,海南的政策落实面临更大困难。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安全”一词被提及了44次,严格的监管使得一些政策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例如,由于担心海南的私募基金被用作高净值人群向境外转移资产,相关的对外投资政策审批也被暂停。美国杂志《The Wire》曾报道,法国投资银行Natixis的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表示,海南在取消贸易壁垒的承诺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今年3月,海南官方通报已吸引了85.1万各类人才,尽管当地有高端人才受到政策支持而前来,但海南偏远的地理位置、较低的收入水平以及大型企业的稀缺,仍然使其缺乏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马来西亚大学的中国研究所所长饶昭彬曾提到,海南的情况类似中国的边疆地区,缺乏集中的人才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谢田也指出,海南的经济数据恶化显示出这一地区逐渐成为国内游客“穷游”和“降级消费”的目的地,尽管投资企业数量声称增加,但实际资金使用却大幅减少,预示着海南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暗淡。他认为,中共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和对私企的压制使得海南自贸港的名声不符其实,未来的发展潜力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