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又称中华绒螯蟹,作为华人餐桌上的美味,近年来却在美国成为了入侵物种的代表。就在4月底,俄勒冈州的商业渔民在哥伦比亚河下游捕获了一只大型雄性中华绒螯蟹,这一发现令生物学家们感到高度警惕。
这是太平洋西北部首次确认中华绒螯蟹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担忧也不断升温。根据俄勒冈州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报告,这名渔民在4月22日于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边界的河段捕获了这只体型庞大的螃蟹,随后他将其送交给管理局进行确认。通过贝类生物学家的鉴定,这只螃蟹的身份得到了证实。
中华绒螯蟹以其独特的外形著称,拥有毛茸茸的蟹钳及两侧四根棘刺,颜色通常在棕橙色到绿棕色之间。而尽管其外观引人注目,但因其与本地蟹种相似,常常导致误认。生物学家们对其在当地生物链中的影响深感忧虑,这种螃蟹以鱼卵、小型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植物为食,可能对关键的鲑鱼种群造成威胁。此外,大量的中华绒螯蟹还可能破坏堤坝、水坝和防波堤等水生基础设施。
目前尚不清楚这只中华绒螯蟹是如何进入哥伦比亚河的,有可能是人类引入的结果,或是被过往船只无意间带入。需要注意的是,中华绒螯蟹在俄勒冈州是禁止捕捞的。生物学家们正在与华盛顿州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同行合作,试图确认是否还有其他中华绒螯蟹在该河道中存在。他们计划设置诱捕线,并收集水样和沉积物样本,以检测其踪迹。
尽管此次发现是太平洋西北部的首次,但中华绒螯蟹在北美并非新面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们已在加州旧金山湾现身,且在1990年代末,渔民们年均捕捞达10万至80万只。专家指出,这些螃蟹给当地生态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破坏,因此俄勒冈州的相关部门鼓励公众积极报告任何目击事件。
虽然自2010年以来,旧金山湾再未发现中华绒螯蟹,但在马里兰州与康涅狄格州之间的东海岸及墨西哥湾沿岸和五大湖区,它们仍然偶有出现。中华绒螯蟹通常生活在淡水中,但为了繁殖需要迁徙到咸水中。成年雌性可携带多达100万枚卵,孵化后的幼蟹会在咸水中短暂生活,成熟后再逆流而上返回淡水区。
中华绒螯蟹源自东亚,至今在某些地区仍是受欢迎的美食。然而在美国和英国,它们被视为入侵物种,禁止捕捞,除非持有相关许可证。钓鱼者往往也对这种螃蟹敬而远之,因其锋利的爪子可能损坏渔具,甚至偷吃鱼饵和渔获。
控制这一入侵物种并非易事。根据美国垦务局的研究,成年中华绒螯蟹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周,而在潮湿草地上则能生存超过一个月。它们能攀爬高达10到13英尺的混凝土结构,成为蟹类中攀爬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随着这一发现的披露,生态安全的警钟也在继续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