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面临严重下滑危机的背景下,上海市近日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提振中小企业的监管放宽和减免处罚的新政策,甚至支持“地摊”经营,以期恢复市场信心。然而,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上海的这些小修小补无法有效扭转整体经济的颓势。

在5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十项任务”,其中包括鼓励“街头”和“夜市”的地摊经营,旨在让城市添些“烟火气”。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顾军强调,未来将推动“无感监管”和“无事不扰”的双清单政策,力争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副主任陈彦峰指出,上海有超过三百万人从事经营,其中近90%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表示,帮助这些企业存活和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至关重要,以稳定经济基础和就业。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张永刚也提到,未来将推行“轻微免罚”规则,发布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以及减轻行政处罚清单,以帮助经营者恢复信用。

然而,经济学者黄大卫对此表示,上海的这些措施只是对经济困境的被动回应。他认为,放宽监管的举动反映出过去的过度干预已经对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压力和恐惧感。虽然目前当局意识到错误,但并不愿意真正承认,因此推出这些政策仅是为了缓解外部压力。

他指出,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在消费与投资双双下滑的情况下,试图传达出欢迎和友好的信号,以留住企业,防止资本外逃。尽管短期内可能产生一些效果,长期来看,市场信心的恢复仍需依赖于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而非依赖于频繁的监管松绑。

原大陆维权律师吴绍平也提到,上海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名推出的轻微免罚政策,实际上是对其经济问题的隐晦承认。他指出,经济环境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共权力下的权贵资本主义体制,导致了房地产崩溃、企业信心不足和消费能力低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简单的减轻罚款和减少行政处罚措施无法根本解决经济困境。

吴绍平认为,上海的这些小修小补无法真正恢复企业和市场的信心。企业不仅面临罚单,更有更严重的税收、社保和租金压力。即使放宽了行政处罚,也无法解决企业最核心的现金流问题。

同时,上海的消费低迷现象也在加剧。今年“五一”假期,许多上海游客仅到旅游景点打卡而不消费。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其中3月份商品零售更是大幅下滑14.1%。黄大卫指出,作为中国最富裕和消费能力强的城市,上海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崩溃,反映出可支配收入的显著下降。

吴绍平进一步分析,经济困境使得人们普遍存在对未来的焦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老百姓在遭遇突发事件时面临巨额花费,从而不敢消费。

最后,黄大卫警告,如果中国经济持续通缩,上海也难逃房价下跌和失业人口攀升的厄运,经济问题的根源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政策调整。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