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5月份的利润同比骤降9.1%,结束了前两个月的增长趋势,这一降幅为半年以来最大。专家分析认为,中美之间关税战的升级是导致利润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加上持续的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工业企业的累计利润同比下降1.1%,而营收利润率则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师指出,利润下降的原因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下跌以及短期因素的波动。然而,部分专家对这一解释提出质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并非新出现的问题。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表示,4月至5月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关键时期,关税战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真正原因。他指出,采矿业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前五个月采矿业利润下降了2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利润却增长了5.4%。

王赫进一步分析,采矿业的困境源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因经济前景不明而普遍下跌,而这一领域的国有企业控制了市场,使得采矿业的利润暴跌直接影响到国企的整体盈利水平。数据显示,前五个月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下降了7.4%,而私营企业则增长了3.4%。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教授谢田也认为,中美关税战对工业企业利润的暴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强调,高关税已对中美双边贸易和全球经济造成了显著影响,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者信心大幅下降。

尽管制造业的利润有所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整体回暖。王赫指出,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过度的制造业投资只能通过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他认为中共的投资策略并非出于经济考虑,而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

王赫还提到,持续的通货紧缩是制约经济复苏的核心因素。5月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3.3%,这已是连续32个月的负增长。他表示,当前的各种刺激政策效果微弱,几乎没有办法根治经济深层次的问题。

随着工厂活动的持续萎缩,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路透社的调查显示,中国6月的工厂活动可能连续第三个月萎缩,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计为49.7,仍低于荣枯分界线。

展望未来,王赫对中美即将达成的贸易谅解持怀疑态度,认为尽管有可能暂时缓解部分出口企业的压力,但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通缩压力、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的多重困境下,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仍显得遥遥无期。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