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新规,对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参与政府采购设置了新的限制措施,此举引发了业界对中欧经贸关系走向及中国医疗体系潜在风险的广泛关注。多位学者和医疗从业者指出,这一政策虽然是对欧盟近期贸易行动的回应,但可能会使普通患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根据财政部7月6日发布的《通知》,预算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采购医疗器械项目,如果涉及进口产品,必须经过特别审批程序,并禁止非在华欧资企业参与投标。更为严格的是,非欧盟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中,欧盟制造部分的金额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此外,政策允许在“采购需求只能由欧盟产品满足”的情况下申请特别审批,但不适用于已完成的项目。

一位了解财政政策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措施主要是针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和工业产品实施的反补贴调查与惩罚性关税,属于中方的报复性反应。然而,这一政策对中国患者的影响将是相当显著的。

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关税。而今年6月20日,欧盟再次推进类似的措施,将中国企业排除在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公共采购之外,理由是希望促使中国结束对欧盟医疗设备的歧视性待遇。

北京大学的经济学者方敏(化名)分析认为,欧盟在医疗影像、介入设备及神经外科系统等领域仍是中国主要进口来源。虽然该政策短期内可能会给国内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和采购带来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推动部分国产替代。然而,他也警告说,如果忽视核心技术与材料的实际差距,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医疗资源紧张,最终的代价将由一线医疗机构和患者承担。

上海华东医院的一位退休外科医生李方林(化名)指出,尽管政策设有审批豁免机制,但高预算门槛和复杂的审批程序或将使部分医院无法顺利引进所需的高端设备。“如果政策执行过于严格,将影响医生的治疗策略与设备更新效率,进而损害患者的权益。”

李方林进一步表示,虽然中国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在技术上有所进展,但在神经、眼科等细分领域仍难以完全替代欧系产品。“该政策的长期目标是推动国产替代,但不能忽视眼前的临床现实与患者的迫切需求,否则只会让普通民众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一线医疗实践中,政策带来的影响已引发医界的担忧。一位曾在上海瑞金医院工作的退休外科专家(化名)表示,“高端医疗设备的采购限制可能会降低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许多医院对欧美品牌的神经外科和高阶影像系统依赖程度很高,如果采购受限,将直接影响临床操作。”

患者们也纷纷表达了不安的情绪。在成都、武汉和太原等地,患者们对这种“损人不利民”的贸易反制措施表示反对。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眼疾患者陈先生表示,他的黄斑病变治疗所需的针剂是德国进口,需自费购买。“如果政府不再采购这种药品,会不会影响供应?作为普通患者,我感到非常担忧。”

针对民间的焦虑,学者方敏呼吁中共当局应设立科学评估与灵活机制,以避免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离。保障医疗的可及性,避免让普通民众承担过高的代价,是当务之急。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