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近期决定禁止中国企业参与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材采购后,中共于7月6日迅速作出反应,宣布从即日起,所有预算金额达到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材采购项目将不得涉及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的欧资企业)。这一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欧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根据中共财政部的通知,来自非欧盟国家的企业在参与采购时,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材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此政策不适用于那些仅依赖欧盟进口且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项目,显示出中共在医疗器材领域的强硬立场。
这一反制措施的范围广泛,涵盖从假肢到各种医疗器械、手术工具及人工器官等众多产品。此前,欧盟的调查显示,尽管欧盟95%的公开招标对全球开放,但中国市场却几乎封闭,欧洲企业几乎无法获得中共政府的公共合同。为此,欧盟执行委员会于6月20日宣布实施新规,以抵制这一不公现象。
近年来,布鲁塞尔与北京在电动汽车、铁路工业及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摩擦加剧,欧盟选择通过立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企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2024年4月,欧盟委员会还将对中共政府的医疗器械公共合同展开调查。
国际关系专家指出,中共对欧盟的制裁反映了其对外政策的矛盾,一方面希望与欧盟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又采取强硬措施,阻碍合作。尽管中共希望拉拢欧洲,但其对欧盟的态度却显得傲慢无礼,这使得双边关系难以升温。
中共外交部长王毅近期在欧洲访问时曾表示,北京无法承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失败,并担忧美国会把战略重心转向中共。然而,此番言论不仅未能缓解紧张局势,反而可能加剧双方的不信任。
专家分析认为,中共在与欧盟的互动中,虽有意拉近关系,但其在一些经济利益上的不妥协,表明其外交策略存在根本性缺陷。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正逐步远离中国市场,未来的投资风险评估也将更加谨慎。
中共的制裁措施虽然针对欧盟,但也可能对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高端医疗产品领域,欧盟的产品对中国市场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因此,双方的紧张关系或将持续,未来的合作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