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Polestar)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堪忧,传出可能退出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曾经雄心勃勃的这家电动豪华汽车品牌,如今在中国的月销量已经跌至个位数,销售体系几近崩溃,退市的风险随之增加。极星被认为是“下一个极越汽车”,其低迷的销量、运营瘫痪和管理混乱,使得市场前景堪忧。

根据最新数据,极星在2025年6月的销量仅为6辆,而3月更是仅售出1辆,上半年累计零售不足70辆。与极越汽车崩盘前的月销量1000至3000辆相比,极星的表现显得格外惨淡。如今,行业内对生存的基本要求已提升至月交付2万辆,极星的现状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标准。

自2023年底以来,关于极星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不断,尽管内部人士否认,但外界的质疑声依然没有减弱。为应对危机,极星在中国市场进行了大规模裁员,销售和运营团队几乎被解散,高层管理人员和人事部门在2025年3月相继撤离,地方研发几乎停滞。其线上购车系统已关闭,直营门店也只剩下最后一家。车主们在社交平台上反映,4S店无人接待,售后服务几乎缺失。

此外,自2020年起,极星因电气系统、制动软件和倒车影像等问题多次召回,品牌的安全口碑也随之下滑。极星汽车成立于2017年,由吉利控股和沃尔沃共同打造,沃尔沃曾投入超过10亿美元,但到2024年2月,其持股比例降至18%,并停止了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吉利控股因此成为主要股东。

截至2024年底,极星的资产为40.54亿美元,负债达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显示出其资不抵债的严峻状况。自2020年至2024年,极星累计亏损超过51亿美元,2024年单年亏损达到20亿美元。当前市场对极星的信心已崩溃,其总市值仅为23亿美元,较2022年上市时缩水超过90%,甚至有机构将其估值下调至0克朗,退市风险愈发迫近。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星的困境不仅源于外部竞争激烈,更与其内部管理问题密切相关。成立以来,极星的四款车型定位在超豪华与大众市场之间反复变化,令消费者难以理解。首款车型极星1是一款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轿跑,售价145万元,仅限量500辆;而极星2的起售价格降至29.98万元,转向主流市场;随后极星3重回豪华市场,售价近70万元;而最新推出的极星4又回到了30万元级别。这种频繁的定位变动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认知难度。

与此同时,极星在产品力方面也遭遇挑战,依赖沃尔沃的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的模式导致其空间利用率低,续航和智能化水平未能获得市场认可。核心研发权仍在瑞典,导致其产品本土化进程滞后,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为求突破,极星在过去8年中频繁更换高管,中国区负责人更是换了7次,平均任期不到1.5年。2023年6月,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了合资公司试图加速本土化,但成效并不显著,2025年4月则宣布终止合作,收回中国市场的分销权,并计划以公允对价转让部分资产以确保销售和服务的重启。然而,截至目前,极星在华的自救努力仍未见明显成效。

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经济寒冬的大环境下,极星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市场上许多车企盲目扩张而忽视市场定位和容量,可能是极星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