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采取了铤而走险的手段,试图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业绩。最近,中央企业大唐电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大唐高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ST高鸿)因长达九年的虚假贸易业务,虚增近200亿元的营业收入,被监管部门严厉处罚1.6亿元,并启动了强制退市程序。

根据相关公告,*ST高鸿自2015年至2023年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造假机制,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98亿元人民币,虚增利润总额超过7620万元。该公司的欺诈手法极为隐蔽,主要通过其子公司开展毫无商业实质的虚假贸易,交易的产品涵盖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IT设备。整个操作过程包含了闭环的资金流转、伪造合同和物流单据,实质上却没有任何真实的货物流转,完全是“纸上富贵”。

更为严重的是,在2020年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时,*ST高鸿故意使用2018至2020年的虚假财务数据,构成了典型的欺诈发行,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依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监管部门对*ST高鸿的处罚措施包括:对公司罚款1.35亿元,董事长付景林罚款750万元并禁入证券市场10年,财务总监丁明锋罚款600万元并禁入5年。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将面临不同程度的罚款,而配合造假的第三方也将受到严惩。

作为一家由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ST高鸿的造假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公司的自身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连续九年的财务造假,该公司已触及重大违法的强制退市情形,深交所将启动退市程序。

数据显示,*ST高鸿在2024年的业绩急剧恶化,营业收入同比暴跌75.31%,归母净利润亏损22.90亿元,同比扩大47.21%,真实经营状况与此前财报形成鲜明对比。

*ST高鸿的案件并非个案,而是反映出当前A股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铤而走险,试图通过造假来掩饰业绩。统计显示,仅在2024年,监管机构已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实施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相继被曝光涉及财务造假,其中包括一些国资背景的知名企业。例如,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披露重大合同及关联交易,虚增近3000万元的利润而被立案调查;福建紫天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而面临退市风险。

专家警示,国企批量造假现象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台湾南华大学的副教授指出,大规模的财务造假将对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体系出现偏差,并引发国企信用危机,降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市场的信任度,从而造成资本市场动荡,甚至引发股市恐慌。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