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多个地区,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职位相继被削减,然而,社区“网格员”的招聘却逆势增长,成为关注的焦点。近期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在招聘网格员时向应聘者收取每人100元的报名费,这一举动引发了公众对借机敛财的质疑。
根据社交媒体的热议,网格员招聘的相关信息迅速成为热门搜索词。在7月31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告将招聘100名网格员,试用期工资为2270元,但在扣除社保后,实际收入仅剩2000余元。这看似普通的招聘信息,却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的关注。
在小红书平台上,一位来自山东的网民分享了济南某街道招聘74人的经历,短短七天内竟吸引了3700人报名,单是考务费收入就达近40万元。四川内江今年也招募了4名网格员,月薪不足2000元。而在抖音上,哈尔滨则出现了“金融网格员”职位,要求应聘者具备大专学历,月薪在3000至5000元之间,且需打卡上班。
尽管近年来中国各地财政紧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被削减,部分地区甚至推迟教师和环卫工人的工资发放,但网格员的招聘仍被视为“重点项目”。山东枣庄的维权人士赵亮表示,街道办的正式工作人员月薪在四千多元,而繁重的工作则转嫁给网格员,他们的工资虽然低,却需负责跑腿、应对各类检查和制作报表的繁琐任务,工作忙碌得几乎没时间喘息。
上周末,哈尔滨一网民在微信群中透露,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反诈骗宣传时,要求网格员必须完成“找到36名境外特定地区人员”的硬性指标,尽管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有网民质疑,如果无法找到这些特定人员,是否就要采取凑数的方式来应付任务?对此,有人无奈地回应:如果我有这个能力,何必在社区工作?
青岛的经济学者李先生指出,网格员的工作虽然表面上看似关心居民,实则更多是收集家庭信息,这让人倍感不适。他提到,网格员常常询问一些私人问题,比如家庭是否有出国旅行的打算,这种行为让居民感到非常不舒服。
作为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者,李先生分析认为,官方将居民信息采集与维稳任务结合,容易引发公众的反感。他批评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向上级汇报业绩而不顾居民感受,这种行为显然背离了普世价值观。
根据中共财政部的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3%,总额约为9.66万亿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预测,今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约为24万亿元,同比下降2%,而预算支出则上升至29.7万亿元,造成近5.7万亿元的赤字,同比扩大约39%。
李先生分析,财政紧缩本应促使压缩非刚性支出,但地方政府出于维稳需要,网格员的招聘却持续扩大。尽管工资偏低、人员流动性大,政府仍不断招募新员工,以降低整体支出成本。今年2月,青岛市就曾清退一批“不合格”的网格员,随即又紧急补招新人。
网络上也有不少网格员分享自己的困境。今年早些时候,重庆一名网格员在抖音上抱怨工资被拖欠两到三个月,而多名网民也晒出截图称,“财政没有钱发工资,可维稳任务照常进行。”
中共的网格员制度始于2004年在北京东城区的试点,200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如今,网格员不仅负责居民信息的采集、邻里纠纷的调解,还承担着计划生育、统战工作和发展中共党员等政治任务。随着财政危机的加剧,这一岗位逐渐成为维稳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地方治理的现实优先顺序:民生可以推迟,维稳必须严守。
河南的学者卢先生指出,地方政府将基层治理任务外包给低薪的网格员和协警,虽然在短期内减轻了编制内人员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却导致了基层治理队伍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出现崩溃的风险。他警告称,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旦居民信息泄露,维权渠道几乎被完全堵死。